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加强民族自信,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学习氛围,近日,学院举办“墨香承丹心,诵读续星火”读书分享会。本次读书分享会面向学院第十三届青马班全体学员与各班级的同学代表,各组同学通过朗诵、演讲的形式对各自阅读的书籍进行了精彩分享。

书籍分享
第一组、第五组、第七组同学展示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著作《红星照耀中国》。他们通过情景再现、史料解析以及多媒体展演,系统地呈现了著作中记录的红军长征的史诗、陕甘宁边区的建设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以客观的视角深入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真实记录了红军和苏区人民的生活、斗争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人物。深入分析了“红小鬼成长记”“窑洞灯火”“军民同心”等经典片段,并结合斯诺穿越封锁线、与革命领袖对话的传奇经历,生动地还原了世界首次客观认识中国革命的破冰之旅,详细探讨了书中对长征的描写,那是一段充满艰险与奇迹的历程,红军战士们跨越万水千山,用坚韧不拔的意志谱写了一部壮丽史诗。

第二组同学深入探讨了《红岩》这部作品。他们从江姐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到许云峰在渣滓洞的英勇斗争,结合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细节,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彰显了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无私奉献精神。朗诵环节中,同学们怀着敬畏之心诵读经典片段,当激昂的文字从口中迸发,她们仿佛穿越时空与革命先烈对话,深刻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先烈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时刻激励我们要勇敢面对挑战,肩扛使命,勇于担当。

第三组同学呈现的《平凡的世界》深入探讨了孙少安、孙少平兄弟在逆境中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解读了在时代洪流中普通人所面临的抉择;他们专注于书中对爱情与亲情的细腻描绘,探讨了这些情感如何带来温暖与力量。此外,他们的分享还结合了现实生活,探讨了这部作品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启示。

第四组同学对王树增先生的著作《长征》进行了深入的介绍与阐释。他们从背景知识、内容解析、文学特色以及个人感悟等多个维度,对这部作品及其作者进行了全面的剖析,使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对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体会,领悟到“长征精神在今日依旧熠熠生辉”。在讲解的尾声,他们朗读了《长征》中关于“长征是什么”的部分,通过朗读展现了长征途中的颠沛流离和艰难困苦,以及长征的重大意义。朗读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其中“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走向一个崭新中国的启程”这一句话,至今仍在人们心中回响。

第六组同学分享的书籍为《毛泽东选集》,他们从出版历程、核心篇章、哲学意义和历史影响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毛泽东选集》作为中国革命的理论丰碑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具有重大价值。核心篇章蕴含了中国革命的方法论,军事战略与政治智慧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在哲学上,它对辩证唯物主义进行了创新发展,并注入了中国智慧。其影响超越国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新方案,在中国本土塑造文化基因,传播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第八组、第九组同学向大家展示了世界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别介绍了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创作背景和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成长历程及奋斗故事,并阐述了推荐此书的理由。在诵读过程中,饱含深情的表达让在座的同学们深刻感受到保尔那如钢铁般坚韧的意志,正是他对抗命运汹涌洪流的利刃,以及以保尔为代表的共产党战士所展现出的坚强人格与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

第十组同学带来了《青春之歌》的分享。他们深入探讨了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历程,感受到一代青年在民族存亡之际的觉醒与担当。通过情节分析,探讨了知识青年在历史上的选择,并围绕“当代青年如何将个人生命与时代相连”展开讨论,总结出个人理想只有融入时代洪流,才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第十一组同学分享了《向延安》,讲述了一个小人物在战乱纷飞的年代,面对时间的洪流,如何一步步经历痛苦的蜕变,最终怀揣着红色理想和对家国的深厚情感。尽管主人公未能实现其夙愿,未能抵达延安,但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看尽人间百态。

第十二组同学为我们带来了《红日》的分享。这部作品以解放战争为背景,聚焦孟良崮战役的壮烈历程。通过沈振新、刘胜等将领的蜕变与战士的血性刻画,再现了从涟水溃败到绝地反击的战略智慧。在讨论中,最引人深思的是对战争本质的思辨:在炮火硝烟中,既有“以命换命”的残酷法则,也有民众独轮车支前的鱼水深情;敌将张灵甫并非符号化反派,其孤傲与末路折射出历史的复杂性。而“红日”这一意象更是引发了强烈的共鸣——朝阳既昭示新时代的降临,也如烈焰炙烤着个体的牺牲与伤痛。

结语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衰草枯杨,青春易过。”我们广大青年学子要紧随党的领导,培养读好书、爱读书的习惯,继承革命先辈们百折不挠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静下心,阅读更多书籍,用知识武装大脑,用理论指导实践,在新时代的广阔天地中,争做时代新人,未来的发展中大有可为!